新闻动态

噩耗:为什么他的去世惊动全网?14亿人欠他一句“谢谢”!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5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70

华人星光(ID:hrxg2020)原创内容

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为什么他的离世惊动全网?为什么14亿国人欠他一句“谢谢”?为什么我们对他的过去一无所知?2月19日的这个噩耗,让中国人看清楚一个人,看清楚他为你我做了什么,看清楚他这一生,有多么的默默无闻又波澜壮阔。他叫:姚穆。

图片

工业革命早期,

人们说纺织是女人干的,

男人得做大事,

不能整天和针线打交道。

但中国的纺织工业,

却是一个叫姚穆的男人撑起来的。

姚穆从小就对纺织感兴趣,

在他的认知里,职业没有高低,

想走什么样的路就走什么样的路,

这没有男女之分。

多年后这样的兴趣,

促成了他造福14亿国人的壮举。

1949年,

姚穆转学入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,

(西安工程大学前身)

这不解之缘开局,

从此无论身处何种逆境,

他穷其心智都没有退后一步。

图片

三年后,

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,

并建造的西北国棉一厂建厂。姚穆被安排进厂实习,那时候,纺织技术都是依赖国外的。

我们穿的衣服,

有天然纤维(棉、麻),

和合成纤维(锦纶、涤纶),

两种材料制成,

而当年的中国,

化纤工业落后于全世界,

合成纤维更全部由外国技术垄断。

再加上棉、麻等种植又遭受灾害,

可以这么说,

中国人面临前所未有的穿衣困境:

穿什么,外国人说了算,

人家一个不高兴,大家都没衣服穿。

姚穆看在眼里,暗下决心,

一定要在纺织领域,

为中国人踏一条出路!

毕业后,留校任教的姚穆,

在短短几年内,

自学几十本纺织专业基础课,

掌握英俄日德四国语言,

国外那些书籍,

他全都能精准翻译通读。

作为讲师,他一人承担棉纺织厂设计、空气调节工程、纺织材料学、棉纺学、纤维材料实验、纺纱实验等六门课。作为没出过国门的讲师,他编写的教材,竟被英国纺织系高校拿来使用,弥补了当时该领域,没有通用教材的缺憾。英国学者称之为:“行业经典之作”。

图片

他本该是走向更加耀眼的人,可惜接踵而来的运动,将他卷向劳动改造。明珠蒙尘,最是无奈,多少智慧被堙灭于尘埃,可姚穆偏不走寻常路。在那艰难的日子里,他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由,拼命搞产品研发。10年之后,他交出的答卷是:研制出单晶炉、改造梳棉机、静电除尘样机……一个编写教材的知识分子,摇身一变成了,我国少有的纺织全产业链专家!而走过这一遭,姚穆更深刻地意识到:纺织不仅是民生之基,更是国之重器。这时候,他已经年过半百,可却雄心万丈,要做纺织业打破国外垄断的“破界者”!当时正值香港回归前夕,部队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。为彰显我国军人之威,新一代军服研发有了严苛要求:面料挺括透气,易洗快干,不易褪色,纽扣两年内不掉落、不能有任何开缝。国外听说这样的事情,基本都是嗤之以鼻,毕竟以中国的纺织技术,这种要求的服装根本搞不定。他们只等着看笑话,或者跃跃欲试,想以一个狮子大开口的价格,来拿下这样的订单。姚穆接到这样艰巨的任务,什么都没有说,只是从此住进了工厂。他们24个小时轮流值守,只为盯着整个工艺一个细节都不出错。365天,没有一天睡过安稳觉,40多个工厂相配合连轴转。1997年7月1日,当驻港部队穿着挺括军装昂首阔步,国外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,都惊掉了下巴。一件衣服,牵动世界的心,因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、新型长丝织物“军港纶”,姚穆真的做出来了!这是中国纺织工业上的奇迹,不仅创造了29亿元产值,更让世界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锋芒!

图片

1998年,“军港纶”这项研发,获得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2001年,姚穆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半生拼搏,他仍不停歇孜孜以倦,衣食住行,

在“衣”这个排第一的领域,

他要让所有国人真正站的起来!

耗尽20年心血,他造福14亿人:

如今人们的健身衣,

吊牌上写着的“CCTA-11”,

就是姚老研发的单向倒湿技术,

让你每次健身完不会全身湿透;

07式军装,

加入他研发的智能调温纤维,

让边防战士在零下50℃的恶劣天气,

也能正常作息行走;

消防员战斗服,

里面镶嵌着他改良的阻燃层,

每年因此保住的生命不计其数;

为了一套极地科考服,

他与学生用身体做实验,

制作300万张人体皮肤切片,

建立起全球首个综合生理、

物理、心理的服装舒适性模型。

2003年非典肆虐,

白衣战士逆行守护国人,

那时候医用防护服还不得重视,

没有能有效隔绝细菌的防护服,

眼看一个接一个白衣天使倒下,

情势十分严峻:

医护的生命谁来守护?

是姚穆站了出来,

三周内研发出新款医用防护服,

挽救了无数生命!

人们后来说,

其实,防护服的出现,

是打败非典最关键的战役。

图片

对姚穆而言,纺织报国这条路,

也许只有死亡才是终点。

81岁高龄,

他仍主持棉花质量检测系统研发,

为纺织产业链注入“中国标准”。

要说姚老有多拼?

2016年夏,

新疆正午的毒太阳能把鸡蛋煎熟,

姚老和学生在棉花地里考察,

突然就扑通一声跪倒。

学生急得抄起矿泉水,

就要往老爷子头上浇,

结果姚老和没事人一样,

举起个放大镜喊:

“快看!这个纤维长度绝对破纪录了!”

在这个80多岁的老头身上,

有一股最执拗的劲头,他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,拼上一切,只为推动这个国家,往前走一点,再走一点......

学生说,

老师这是把自己毕生,

都缝进了国家命脉。

其实,他最大的贡献,

也许不是令人高山仰止的行业建树,

而是他一次次的“创新突破”,

一次次面对国外封锁的“我能行”,

告诉了全中国人,

什么叫做:自力更生。

图片

这是他为了中华民族,

用一生播撒的纺织强国火种:

国产宇航服助力“天宫”探秘;

功能性纺织材料,

护航冬奥健儿征战赛场;

“军港纶”技术衍生出民用高端面料;

中国16种自主研制的纺织仪器;

《纺织材料学》再版23次,

如今是行业“圣经”……

所有这些的背后,

都写着一个光辉的名字:

姚穆,

但他从来不为人知。

2025年2月19日,

姚老逝世,享年95岁,

这个噩耗惊动全网,

很遗憾,我们没来得及对他说一句“谢谢”。

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位:

“纺织界的百科全书”、

业界失去了一位,公认的“中国纺织材料大家”,全中国,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者!

拿生命注入经纬,

用热血铸成科学。

70年风雨人生,

70年无怨无悔。

衣锦天下,毕生奉献民与国;

两袖清风,走时寂静和默然!

姚穆院士,一路走好!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